农村水稻种植病虫害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防治工作没有做好,病虫害源头控制不好,以及当前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。和疾病。水稻种植中,农药、化肥的长期使用,使稻田中的青蛙、蜻蜓等有益昆虫的数量大大减少。害虫缺乏天敌,稻田生态系统不完善,容易滋生害虫。农村水稻种植病虫害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防治工作没有做好,病虫害源头控制不好,以及当前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。和疾病。

一、水稻病虫害防治重视治疗,忽视预防

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,大多数农民还处于见虫灭虫、见病治病的思维阶段。事实上,生产中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发生后的处理。

如果田间没有病虫害,这些人就认为预防工作没有必要,又怕浪费钱。事实上,只要预防工作做好,就不会发生严重的病虫害,用药成本也不会增加,水稻产量也不会受到影响。

相反,如果在病虫害发生时就使用农药进行防治,不仅农药成本增加,而且病虫害已经对水稻造成损害,产量也会受到影响。

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神药是百分百杀虫率或者百分百治愈率的。使用药物后,剩余的病虫害在适宜的条件下会繁殖并再次卷土重来。

另外,水稻收割后,稻田一般闲置,不耕地,不清理稻茬,让病虫害顺利越冬,逐渐积累,日后越来越严重。如果种植前从源头采取预防措施,病虫害的发生就不会再发生。

二、防治体系不完善

农村水稻种植大多是个体户进行,也有少数大户拥有土地,但大家都忙着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工作。

特别是如果出现稻飞虱等迁徙性害虫,家里今天可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,但过几天,隔壁未经处理的田地里的害虫可能会再次迁移到这块地里。

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,按照农技推广站的要求,最好做到群防群治、统一防治。做好水稻统一防治,及时防治病虫害,让农民省心省力。

三、农药选择和使用不当

在水稻生产中,农民在选择和使用农药时存在以下误区:

1、如果一种农药有效,则喜欢长期单独使用该产品,不善于混用或轮换农药,导致病虫害抵抗力迅速增强。今年南方地区水稻“金卷叶蛾”的暴发就是由此类原因造成的。

2、使用农药时不善于利用助剂的作用。

农业助剂能有效增加农药在水稻叶片和害虫体表的粘附能力,增强农药的渗透性,大大提高农药利用效率。

过去大家都忽视了辅助的作用。近年来,农业助剂逐渐引起农民的关注。

四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,害虫天敌减少

水稻种植中,农药、化肥的长期使用,使稻田中的青蛙、蜻蜓等益虫数量大大减少。害虫缺乏天敌,稻田生态系统不完善,容易滋生害虫。

使用化肥,特别是氮肥过量,会导致水稻发青,降低其抗病能力,使水稻更易患病。

五、气候条件的影响。

2020年南方多雨,水稻病虫害发生明显增多。

在多雨气候条件下,一方面由于湿度过大,容易发生水稻病害,另一方面水稻害虫也随风雨迁移。这种气候条件适合害虫产卵繁殖,下雨天就不可能喷洒农药。

天气晴朗时,病虫害可能更加严重,防治工作难度加大,根除难度加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