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,达到喷一次、喷两次的效果,首先要掌握有害物质的特性;其次,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科学的使用方法;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,适时使用农药;四要掌握农药用量,防止药害和抗药性增加;第五,要注意农药的合理混配,提高药效;六要注意农药轮换,减少抗药性的发生。
对于农民来说,应对农作物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。但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和田间的杂草却无法根除。有没有办法解决农药用量少、效果好的问题呢?
:
第一,选择合适的水配合配制农药
很多人不关心配药时使用的水。他们使用任何雨水、泥水、浊水等,这是不能接受的。
水可分为硬水和软水。硬水含有较多的钙和镁。比如有些地方的井水、泉水、海水等含有较多的钙、镁等无机盐。它们会与农药发生化学反应,产生钙和镁。等待沉淀会降低药效,还可能引起药害。
因此,配制农药时所用的水最好是软水,如普通的河水、湖水、河水等,含有较少的钙、镁等物质,不会破坏农药的性能,降低农药的残留量。功效。
:
第二,剂型的选择
农药有多种剂型,如可湿性粉剂、水分散粒剂、混悬剂、微乳剂、水乳剂、乳油等。
药物的悬浮性、稳定性、润湿性、铺展性越好,其防治效果越好。
例如,粉末容易漂移,造成较大污染;可湿性粉剂悬浮性好、润湿性好、膨胀度高,是常用剂型。乳油、浓缩乳剂和微乳剂具有较高的分散性,是喷雾剂常用的剂型。
胶体悬浮剂比可湿性粉剂分散性好,其悬浮性能明显高于可湿性粉剂,防治效果也优于可湿性粉剂。
水剂可直接与水混合,但不耐贮存,会因水解而失效,润湿性差,残留期短。该油具有低挥发性和粘度,对人类和动物来说是安全的。气雾剂主要用于封闭场所,如温室、大棚、仓库等。
一般来说,可湿性粉剂、乳油、悬浮剂等以喷雾和浇注为主,颗粒剂以喷洒或深施为主,粉剂可喷洒或洒布,接触化学品以喷洒为主等。因此,应尽力而为。选择此类农药。
:
第三,喷雾的喷头选择
喷雾液滴越小越细,液体在植物表面上就越均匀。但细雾滴容易因外界条件而漂移,影响防治效果。
如果液滴太大,则容易沉降,但分布不均匀,因此需要选择液滴尺寸适中的喷嘴。
:
第四,防治时机的把握
如果害虫有卵期、蛹期、幼虫期、成虫期等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,每个阶段对农药的敏感性不同。
卵和蛹阶段不活跃,有壳保护,因此许多杀虫剂无效。在幼虫阶段,它们更加活跃,很容易被药物杀死。
其中,幼龄幼虫对药物敏感,易于防治,而年老幼虫则随着耐药性的增强,对药物的抵抗力降低。因此,如果选择在孵化初期使用药物,就会事半功倍,即喷一次、两次,甚至三四次即可。
疾病的侵袭部位和扩展方式不同,预防和治疗方法也不同。土传病害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才能有效,喷药处理起来比较困难。
对于种子传播的细菌传播的疾病,通常采用种子处理方法。如果植物感染了病害,主要采用喷洒或撒粉来控制。
同种病原菌在休眠孢子期耐药性较强,但在孢子萌发时耐药性减弱,用药防治效果显着。
又如杂草,分为单子叶叶和双子叶叶。单子叶植物的叶子直立,叶面积较小。双子叶植物的叶子扁平,叶面积大。除草剂是根据杂草的不同状态而配制的,因此要注意合理选择。
:
第五,其他措施
根据害虫体表结构,如腐蚀性、传染性、内吸性、触杀性等,合理混合并选择杀虫剂。
那么下一步就是根据气象条件的影响来选择农药。大多数农药的适宜温度为20-30C。如果温度过低,不利于农药发挥药效。温度过高,农药会分解,残效期短。
高温下不宜使用挥发性强的农药,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。例如夏季多雨季节,应选择内吸性、速效性的,并添加适量的粘合剂和辅助增效剂,以提高防治效果。
总之,想要提高农药防治效果,喷洒一次以上两次以上即可达到效果:
首先要了解有害物质的特性;
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科学的使用方法;
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,适时用药。
四要控制用药剂量,防止损伤和抗药性增加;
5、注意农药的合理混配,提高药效;
六是注意轮换用药,减少耐药性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