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交水稻于1973年推出。杂交水稻是水稻的一个变种。开发的新型杂交水稻被外国人称为“东方神奇水稻”。 1964年,袁隆平在我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。 1973年,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:

杂交水稻问世诞生的历程

。要真正将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,光有“不育系”和同型“保持系”是不够的,因为仅仅有这个“二系”还不能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子。

为了获得有利的杂交种子,还需要“恢复系”。

为此,全国各地的水稻研究人员正在奔波寻找“恢复系”。

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成非常幸运。 1973年,他终于在东南亚水稻品种中找到了符合要求的“恢复系”。

他找到的“恢复系”不仅可以使“不育系”的结实率超过90%,而且从“不育系”得到的杂交种子还能再次开花。雄花和雌花均正常,说明雄花恢复正常。

更可贵的是,杂交种子产量高,生长非常旺盛,这意味着杂交种子具有很强的优势。

“三系”杂交水稻体系获得成功后,1975年冬,国务院作出迅速扩大杂交水稻试种的决定,加大了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投入。

所以当时湖南就出现了千军万马进军海南的感人场面。那一年,全国多个地点的示威活动面积达到5600多英亩。 1976年示范推广面积高达208万亩。

1976年至1988年,全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12.56亿亩,累计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。

仅1987年,杂交水稻就增产粮食150亿公斤,而当时辽宁省的粮食年产量仅为127亿公斤。

1981年6月6日,国家科委、农业部在人民大会堂向袁隆平、严龙安、张先成、李必虎颁发首届新中国特殊发明奖。这是对他们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认可。

杂交水稻品种的五次更新换代

回顾50年来杂交水稻育种进展,我国杂交水稻经历了“两次基于不育系的杂交水稻育种革命”和“五次基于恢复系的杂交水稻品种更新”,大约经历了一次每10年一次”!

第一代杂交水稻

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。其恢复系是IR系列引进的原始品种,如IR24、IR26、IR661等,这些品种的共同点是都是IR8的衍生品种,均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品种。

其作为恢复系选育的典型代表性杂交水稻品种有南优2号、南优3号、汕优3号、南优6号、汕优6号、威优6号、四优6号等。

第二代杂交水稻

第二代杂交水稻品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,其恢复系是IR30的衍生品系,IR30也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的。

由其衍生系作为恢复系选育而成的典型代表性杂交水稻品种有威优64、汕优64、博玉64、汕优63、独优63等。

第三代杂交水稻

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,其恢复系是明恢63的衍生系(即IR30的孙代衍生系)。

作为恢复系选育的典型代表品种有汕优多细1号、二优501、港优22、二优838、港优725等。

第四代杂交水稻

第四代杂交水稻品种是2000年代出现的两系杂交水稻。其修复系为羊岛6号(9311)及其衍生物。

作为恢复系选育的典型代表品种有两优培九、丰两优1号、杨两优6号、Y两优1号、新两优6号、深圳良优5814等。

第五代杂交水稻

第五代杂交水稻品种是正在上演的“华战大戏”。它出现在2010年代。其恢复系为华占及其衍生系。母本既有二系不育系,也有三系不育系。养殖线。

他们作为恢复系培育的典型代表品种有天优华展、C两优华展、京两优华展等。